创新“土地+”“债+融”模式,精准储备项目,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家宇、宋映忠先生应邀巴中市企业融资出招支招
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货币政策的稳健适中,央行强化逆周期调节、利率并轨;财政减税降费、加大专项债券发行等“双支柱”渠道紧密配合,如阳光雨露洒向祖国大地,但不搞大水漫灌,如何才能迎接和获取国家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普照”?如何打通“精准滴灌”的最后一公里呢?——融资先融智。
9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委、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9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的主要精神。由巴中市市金融工作局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巴中市分行承办的“巴中市(项目)企业融资培训会”在巴中市政府会议顺利召开。
本次培训会由巴中市政协常委、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大政主持,市农业农村局、住建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等相关负责人、各县(区)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市、县相关企业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邀请了熟悉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经验丰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创新处陈家宇处长,中投泽世(北京)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宋映忠作为本次培训会的主讲嘉宾。
陈家宇——“土地+”项目融资模式
陈家宇处长利用自己资深的银行专业工作经历,把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融会贯通,从土地+模式的政策背景讲述了我国目前面临的三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脱贫安全以及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这三项战略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钱”从何而来?
陈处长结合巴中市经济发展及资源禀赋的优势条件指出:巴中市地方政府单位要创新机制,用好用活农地政策,以“地”生“钱”。
1、土地+项目的主要路径
在如何推动土地+项目上,陈处长重点强调四条路径:一是要树立以丰补欠、以多补少的总体平衡理念,围绕新增耕地指标,探索“土地+园区+产业+生态”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省域内调剂”“国家适度统筹”政策,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生产更多的新增耕地指标用于调剂统筹,创造更多的收益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二是要围绕新增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大力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要围绕“三生同步提升”,积极推进农村整区域综合整治,全面激发土地资源活力。四是要围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推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
2、土地+项目的融资模式
陈处长说: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积极探索支持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方式是政府委托代建和购买服务。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行深入研究农地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按照党中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将“三项政策”有机结合,围绕“两项土地指标”,积极创新“土地+项目”的融资模式。目前农发行巴中市分行形成了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增减挂钩项目、“两项土地指标”收购的三类融资模式。
3、坚持以党政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坚持党政主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陈处长建议地方党政抓住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推动相关规划的调整完善,以更有利于做好土地文章。在项目统筹中,积极推动“多规合一”。重点强调,市场运作是指项目建设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还款来源不能由政府兜底,避免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土地+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项目的综合性强、统筹区域宽、投资额度大等。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总体要求,构造设计现金流,形成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从以“地”生钱的角度讲,将能够产生“两项指标”收益的土地项目,与公益性较强、自身现金流不足和资金需求迫切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打造项目,以满足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
宋映忠——“债+融”结合,精准储备项目,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映忠先生首先从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我国在经济下行、国际经济走弱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三重压力”下,应当正确认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其次,在专项债券与配套融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背景下,重点解读了《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和9月4日“国常会”的重点进行红色划线。创新思维,对“债+融”(专项债+融资)模式进行了详解。
再次,宋映忠先生结合巴中市经济发展状况讲解了专项债+融资项目,在新科技、新经济、新周期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要进行精准的前期咨询、储备,才能打通迎取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获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精准滴灌”。
最后,在巴中市如何合法合规合制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宋映忠先生用多个不同类型的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项目采用的不同模式,分别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出以下指导建议:
财政、金融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
财政资金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在刀刃上,要以注入资本金、发行专项债等方式作为地方经济和项目建设的引领,撬动金融资本,激活社会资本、民间资金乃至于外资,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池”和“助推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充分利用金融政策
政策性银行,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务院直属的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肩负着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产业的重任,其政策性金融资金具有“政策性强、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地方政府、企业要充分认识和运用好国家的最新金融政策,要充分把握好当前烧旺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的“三把火”;用好PPP、特许经营和市场化自营三模式”,主动配合金融机构把好项目合法、还款来源可靠、风险可控“三道关”。
3.拓展项目融资渠道
合法合规合制的市场化融资,应当选取投资收益自求平衡的自营性项目、规范的PPP项目、收费机制确定的特许经营项目等,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债券、基金、票据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
4.精准储备项目,促进项目合法合规市场化融资落地
宋映忠先生提出,项目融资要遵循项目可行,融资主体可行以及融资风险可控三要素。
项目——寻找项目亮点和依据,做好项目的精准储备。用卫星的高度与视角寻找项目亮点,用找矿的方法来寻找项目现金流,用法官判案的方法来寻找项目可行依据,用专项债券作资本金的重大项目的精准储备。
主体——转变思维,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公司要转变过去“平台”思维和“代建”思维,真正做好市场化转型、壮大自己资金实力、人力资源实力和市场运营能力,布局好产业和项目,完善好法人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自我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主导、监督、考核的作用,优化城乡融合发展资源要素配置,通过市场化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地方经济发展项目投资、融资、建设、营运主体。
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础上,要解放思想,放开思路,本着“贷得到款、用得出钱,经得起检查”的原则,抓住乡村振兴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机遇,储备好项目,梳理好国民经济畅通的各种渠道,打通宏观政策和微观渠道的“最后一公里”。
会议结束时,巴中市政协常委、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大政对陈家宇处长和宋映忠先生两位专家的讲解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
来自各县区政府相关部门、地方国企及农发行各基层行的与会人员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